我國是世界產茶大國,茶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全國共有19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臺灣省)產茶,2009年全國茶園面積2799萬畝,占全世界茶園總面積的60%左右;茶葉產量134萬噸,占全世界茶葉總產量的34%。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據統計,全國有8000萬人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茶葉生產、加工和流通等茶葉企業約67000家左右。在我國許多農村,特別是山區、半山區,茶葉一直是發展效益農業、提高茶農收入的重要產業識較為深入,從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良好的海外市場基礎。
專家們指出,盡管我國茶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傳統模式的運作已難以與當前國際市場的需求相協調,加之國內生產所積累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中國的茶產業或將進入發展瓶頸期。
專家們認為,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在生產過程中能源和化學物質的投入隨之加大,導致碳排放量增多。據聯合國糧食組織2009年調查報告顯示,全是農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相當于約150億噸的二氧化碳,超過全球人為氣體排放量的30%。因此,尋求低能耗、低排碳的農業生產方式成為世界各國所關注的問題。
我國茶產業要開拓多元化的消費空間,關鍵是在保護傳統制茶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用產業化的思路來生產和經營茶葉。
因此,有業內人士將國內外茶產業的差別歸納為:在國內是地道的農產品,在立頓則是大工業化的產物。
為此,首先要轉變觀念,從名茶爭創中走出來,開發方便、快捷、經濟、衛生的茶葉產品,以爭取更大的國內外市場份額。
其次要轉變茶葉生產模式,通過組建合作社等方式提高茶葉生產的規模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一家一戶小農經營與茶葉產業化進程之間的矛盾。
再其次要從做產業的角度出發,打通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區域局限,提高產業的集約化水平,并通過引入現代企業經營和產品營銷理念來逐步打造區域性以至全國性茶葉品牌。
最后還要加強茶葉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形成包括茶葉、食品、保健品和生活日用品在內的產品鏈條,使沒有喝茶習慣的消費者也成為茶葉消費對象,從而在提高茶葉附加值的同時,為茶葉特別是中低檔茶葉的消費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另外在問及我國茶產業前景方向時,專家建議可推廣以下措施來全面推進“低碳茶業”:
一是增強茶園土壤碳固定技術。采用鋪草覆蓋、套作綠肥、保持一定程度的地表雜草等技術措施可以顯著降低土壤侵蝕。據中國農科院產業研究所研究員阮建云介紹,大力推廣套作模式,在茶園中實行不與茶樹爭肥、爭水,無共生病蟲的林-茶、果-茶套作,推廣雞-沼-茶、茶-草-畜等模式,能有效減排碳量40%以上。
二是更新高氮素施肥觀念。陳宗懋院士認為,要樹立一個適量施肥的理念,因需施肥;要改“高氮素量”施用為“適量施用”,改“速效肥”為“緩釋肥”;要降低成本,提高施肥效率,增加有機肥的用量。
三是在加工、包裝等環節中采用節能技術。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的升華,中國悠久的傳統農業生產為有機茶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我國茶園大部分都分布在生態良好、污染較少的山區和半山區,這為開發低碳、有機茶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