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父親生于1897年,于1989年10月28日去世。他生活的近百年,正是中華民族歷經苦難、人民革命風起云涌,古老的中國在東方重新崛起的不平凡的歷史年代。而他一生的作為,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他為這個時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父親從去日本留學的時候開始,即為勞苦大眾所受壓迫和婦女的不平等地位做不平之鳴,他在《東方雜志》等刊物上所寫的文章,都有明顯的贊同共產黨主張的傾向,毛澤東主席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就曾將他的《中國農民問題》、《日本農民運動的趨勢》等文章選為參考教材。
?
從日本回國后,父親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同章錫琛、胡愈之、葉圣陶、夏丐尊等開辦了開明書店。書店于1926年夏正式成立,出版具有進步思想的書刊。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幾年后開明書店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書店,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并駕齊驅,匯聚了茅盾、郁達夫、巴金等進步作家的作品。父親的好友夏衍,由父親介紹到開明書店翻譯高爾基的《母親》,從而走上了文學藝術的道路。開明書店開導了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年青人,僅《中學生》雜志即在青年一代中起到了巨大的有益的教育作用。我的父親、母親在這些年里,每有積蓄就交付書店作為運營資金。
?
(開明書店)
?
1927年,“四·一二”政變。父親同胡愈之于訪友歸家途中看到路上的血跡,義憤填膺。到我父親家里后,胡愈之拿起父親書桌上“中華農學會”的信箋奮筆疾書,寫下了義正詞嚴的抗議書,以胡愈之、鄭振鐸、吳覺農等七人聯名的公開信,發表在次日的《商報》上。(原稿存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這是萬籟無聲中的一聲驚雷,周恩來同志稱之為“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大無畏的壯舉”。
?
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年代,我的父母不顧自身安危,在家里還掩護了共產黨員劉鼎、吳先清夫婦,他們還在我家生育了自己的孩子(名叫闞文木,后來送回四川老家,至今同我仍有來往)。后來吳先清被調去蘇聯,我那時四五歲,曾跟隨母親到她的住處上海女青年會去送她。她這一去就沒有再回來,據說是蒙冤死在西伯利亞。劉鼎后來被派到張學良將軍處當幕僚,對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鼎曾在德國學過機械制造,抗戰期間他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工專家,父親和他直到1949年在北京科技工作者會議上才重逢。
?

(“兵工泰斗,統戰功臣”劉鼎)
?
這時期,父親接受了以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問題的正確思想,他加入了一個重要組織: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此會1933年正式成立,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會內建立黨的秘密領導小組,由薛暮橋負責日常事務;主要成員有王寅生、錢俊瑞、孫冶方、張錫昌、駱耕漠、徐雪寒等。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出版的刊物《中國農村》成為當時白區重要的理論陣地,許多成員后來成為我黨的重要理論家。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在“農經會”遇到危難時,父親總是奮不顧身出面交涉,所以薛暮橋曾說:“吳覺農同志是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先驅,為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和《中國農村》月刊的成長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
?
“九·一八”事變后,父親更加積極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潮流之中,他參加了救國會的組織和活動,撰寫了《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等文章,當“七君子”在上海被捕,南京救國會的孫曉村、曹孟君也在南京被拘捕,我父親立即和農經會的孫冶方等到南京進行營救。
?
抗戰時期,父親在重慶參加了周恩來同志直接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小民革”。主要成員有王昆侖、王炳南、陳翰笙、屈武、閻寶航等,任務是貫徹黨的團結抗戰方針,團結各界人士,這時期父親主要的政治活動與此相關。抗日戰爭勝利后,民主革命同盟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上海,父親參加了這個組織的領導工作,分析研究國民黨破壞和談、發動內戰的動向,宣傳黨的政策,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接受黨托辦的事項,為掩護和營救黨的地下工作人員,擔任現代經濟通訊社董事長,為黨提供經濟信息,參加合眾企業公司購運解放區所需物資等。
?
解放戰爭后期,上海的環境更加惡劣,父親協助不少進步人士向海外轉移,自己留在上海同金仲華(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長)、曹孟君等堅持工作,同上海工商界、科技界保持密切聯系,通過經濟團體聯誼會、科學工作者協會以及其他聚餐會、座談會等宣傳形式,穩住某些上層人士,使他們增進認識,消除顧慮。為防止上海遭到嚴重破壞,他曾受黨組織的托付,以他同湯恩伯的老同學關系,爭取湯能夠仿效傅作義的北平和平解放方式。(由于情況復雜,這一試探未能成功。)父親始終忠實地遵守入盟時的誓言,“為中國革命事業愿貢獻個人的一切,以至生命。”
?

(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
?
1949年秋,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父親來到北京,同過去許多共同抗戰的老友相逢,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參與討論制定《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除擔任首任農業部副部長,還任全國政協委員、副秘書長、常委。父親一直都有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幾次都因故推延,最后一次是他92歲時同子女商量后提出的,經陸定一回答他:夠入黨條件,但因下屆政協、兩會仍將提名為政協常委,所以您還是留在黨外為好。
?
作為“當代茶圣”,他對農業特別是茶葉事業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他是中國茶葉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經過對茶葉歷史和現狀的調查研究,他寫了《中國茶業改革方準》、《中國茶業問題》等專著,提出了復興中國茶葉事業的藍圖。自1931年負責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處開始,就同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

(《中國茶業問題》)
?
他提出茶葉口岸、產地的檢驗檢疫制度,改進茶葉產制技術,成立了皖、浙、贛等產茶區的茶葉改良場,對茶產地進行技術指導,對名茶加以培育。他曾在祁門實地進行考查工作,寫了文章《在祁場的一年》。他提倡組織合作社、由省銀行向茶農發放貸款。(這樣的做法損及當時帝國主義買辦的利益,英駐華使館竟對國民黨政府提出抗議。)1935年,他訪問了日本、印尼、錫蘭、印度、英國、蘇聯等產茶與飲茶國,寫出了多篇考查報告。抗日戰爭開始,為打破日寇的封鎖,他開辟茶葉外運通道及蘇聯東歐的華茶市場,他和蘇商首次簽訂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為培育茶業專業隊伍,他首建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葉系科——重慶復旦大學茶葉系;他為了提高茶學理論水平與研究,在武夷山創立了國家級的茶葉研究所。
?
“祁門茶場于1932年11月正式成立,經已一載。省內外之人士,對于祁場每每寄其注意。良以安徽之茶業,實系中國茶業中心;無論內銷外銷出品,以及出品之為紅茶、綠茶,又各有其獨特的地位。從事茶業研究機關,僅有祁場,其受社會重視,固亦宜然。茲特草此一文,內以作周年之紀念;外以作公開之露布。閱者進而教之,俾得今后依循有據,尤所企幸。”——吳覺農《在祁場一年》
?
新中國建立前夕,父親參加新政協的籌備會,住在北京飯店,馬路對面就是姚依林的辦公室,兩人商討擘劃了全國茶葉布局和發展規劃。建國后不久,即建立相應機構中國茶業公司,這是新中國起步最早的第一個對外貿易公司。
?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歷史學家胡繩說:“吳覺農先生是出生于苦難的舊中國,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求進步的革命知識分子。他的身上表現著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高貴品質。”
?
(吳甲選,攝于2015年中國茶業復興論壇)
?
吳甲選
?
2016年10月14日
相關熱詞:茶業
吳覺農
精神
品質
生命
歷史
延伸閱讀:
· 茶與體育-婁自田的茶業營銷思考07-23
· 茶界名人傳奇:程恒發和“大白菜”的故事09-17
· 吳啓英:現代普洱茶創始人07-07
· 茶人高海燕:在茶業界闖出一片天地09-28
· 茶界泰斗張天福仙逝 享年108歲 一人見證百年中國茶業興衰06-08
來源:互聯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秒懂普洱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