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可以說是既古老又年輕,古老是世界茶葉發源地在云南,最古老茶農是云南瀾滄江沿岸的濮人(今布朗族等)。年輕是2005年后才迅猛發展名聲顯赫,2006年成了股票、房產、普洱茶三熱詞之一。作為云南人的我也是2005年下半年跟風才開始喝、買、存普洱茶的。
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普洱茶好似一個年輕的老人,騎著一匹雪白的黑馬,跨世紀地狂奔。

我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看書、上網、聽講,直接實踐實地求知畢竟局限或不現實。所以在此,茶友我提醒大家:看書、上網、聽講等學習普洱茶知識是必須的,但不要深信不疑,更忌先入為主,否則會被打臉,甚至毀“三觀”。先入為主,會誤入歧途。略舉兩例說明,茶友我只講實際,不必展開,也不愿爭辯。
1、定義不準
社會大眾、愛好者、從業者,對于古老的普洱茶的認識,才剛剛起步。
2003年定義:“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后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其外形色澤褐紅;內置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

1973年研制,1976年才壓磚的昆明茶廠熟茶代表普洱茶?
2008年定義:普洱茶是“必須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且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

僅“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幾個字就有兩個與實際不符:一是古六大茶山倚邦產貢茶最多,但主要是中小葉種,現在叫的貓耳朵,莽枝和革登中小葉種也偏多,攸樂、蠻磚、易武也有中小葉種;而且很多產區大葉種與中小葉種是混生的。混采的成品口感與韻味都比單采大葉種好。二是下關茶廠的原來產品就有意摻有10%左右的烘青茶,用于提香;早期的下關沱茶里配烘青茶,是個標準的配方;三大茶廠之一下關茶廠生產的邊銷、銷法茶不是普洱茶?要么是我們對歷史、現實視而不見,要么是歷史、現實錯了需要我們更正。
回到茶本身,只要好喝,自己喜歡,不要用定義對號入座。存在即合理,更不能修正或篡改歷史。普洱茶客觀存在并按規律發展著,下定義是現在少數人的主觀行為。
2、文字不實
現在人們學知識、查資料,都習慣“百度”一下,我也如此。但發覺網絡文章怎一個“復制”了得!字詞、標點符號等明顯錯誤都不改,以訛傳訛,更不要說內容的真實性了。
比如對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攸樂古樹茶介紹,茶書或網絡介紹最多的是:面積:“全鄉現存古茶園面積只有2900多畝”;分布:“古樹產地:亞諾、司土老寨、么卓、巴飄等”;特征:“條索黑亮,香型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香揚水柔,舌面苦澀度稍高,因茶樹齡普遍較小,茶性較烈”。
市場評價“攸樂古樹茶”,聽到的是又苦又澀,自己喝的也是又苦又澀。

攸樂山古茶園分布圖
但實際是資料與現實出入太大。面積:僅現在發現采摘的就有7200畝,還在逐步發現“國有林”中的古茶樹;分布:從北到南每個村委會都有古茶園,茄瑪→巴亞老寨,巴亞→巴破、扎果,司土→司土老寨,新司土→亞諾、巴飄、么卓,洛特→洛特老寨、普米、啊窩繞,巴卡→巴卡新寨、洛科大寨、洛科新寨、巴別、銀場,巴來→巴來下寨、小普希等等。特征:一畢業就分到基諾山鄉工作多年的故友李春陽書記發表的文章《也說攸樂古樹茶之特質》“攸樂古樹茶味道甘爽,少許苦,入口慢慢地變成了絲絲甘甜,茶湯柔順,一絲絲香氣從茶湯里慢慢飄出,淡淡的香不濃卻很悠長,細細品味,給人以無限遐想。筆者認為,這才是攸樂古樹茶香揚、苦輕、澀淡、柔順、細膩、平滑的特質”。

本人對基諾山很熟,原對攸樂茶印象不好,但今年中秋前朋友從基諾山寄來的散茶--“大樹茶”、“荒山茶”,雖是去年的秋茶,但特征與春陽兄弟文章吻合。一入口就是易武味,還打電話去責怪朋友,禮尚往來送當地特產就行,沒必要去買易武茶來送我。結果可想而知,被朋友好好說教了一回。基諾人對茶葉的分類是大樹茶→荒山茶→臺地茶,對應我們的古樹茶→喬木茶→臺地茶。好的茶源在洛特老寨和小普希,當地人買了自己喝,朋友送我的是洛特老寨的。

攸樂山小普希古茶園
詳細了解,不是攸樂古茶不好,而是我沒喝到真的,我喝過的是臺地茶,而且可能是靠近大渡崗附近的壩子茶。攸樂古樹茶都被拉到易武當易武茶賣掉了,有人統計過每年攸樂古樹春茶有20噸。現古六大茶山市場份額商標易武占80%,曼松占15%,其它只占5%。那么倚邦、蠻磚、攸樂、莽枝、革登生產的茶那里去了?--都當易武茶買了,賣“易武”更好賣、更賺錢。

作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樂山,民國時期姚荷生有一首《龍江打油詩》:“昔從武侯出漢巴,傷心丟落在天涯。于今不問干戈事,攸樂山中只種茶”。歷史上號級茶“可以興”磚茶用的是攸樂茶山的喬木茶青。能作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樂,古樹茶也應該是又多又好。本質柔順、細膩,唇齒留香,茶杯內有淡淡的清香,很溫柔的攸樂古樹茶,被我冤枉多年,打臉也是應該的。
掌握實情的當屬基諾族村民,可能語言和文字表述等原因,把論文寫在茶樹上,走自己的路由你們去說吧;中間茶商,攸樂茶當易武茶賣,好賣賺錢,還愿意說?消費者,一是沒能深入實地,二是沒品飲到真的,就只能用市場中假的攸樂古樹茶口感來推翻歷史、歪曲事實,我也在其中。
3、信自己的茶
我贊賞有空上茶山學習普洱茶的觀點:最好不要在別人的文字里形成價值觀,身體力行才是靠譜的知識獲取渠道。
云南各大茶區古樹茶,一山一味,一地一香,千山百味,各呈特性。普洱茶的世界沒有止境,每個產區和風格各有不同,不同的山頭,不同的配方,不同樹齡,不同年份,不同的滋味。就算很多普洱茶大師或發燒友窮盡一生,哪怕他一天喝一款,此生也無法嘗遍所有品種。
什么樣的老師,都比不過實踐,比不過事實本身,那我們都跑到茶山學習體驗去?一是不可能,二是沒必要,因茶是用來喝的,只要用嘴巴來辨別,就輕松靠譜有樂趣。開一泡茶,在品飲中學習,在學習中品鑒,實踐就能出真知。

個人認為,我們作為消費者,堅持安全(生態)、好吃標準,既喝老茶也喝新茶。自己存的茶說得清道得明,每次買來的茶在外包裝上標注買的日期、茶品名、以及在何店向何人買的。遇中意的茶,一次買上3公斤,壓成357克標準餅一提零一餅,余下的140多克散茶就喝新茶,連續品飲形成口感特點的記憶庫,零的那餅作為觀察體驗,每年撬兩泡品鑒,感受此款茶越陳越香的轉化過程。讓普洱茶伴隨著自己的生活,信事實、信自己,信自己買的、存的、關心的茶,多好!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