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喝的茶亦如其人,而在喝茶之后寫下的關于茶的閑話,或三言,或兩語,方能見作者的心性。關于周作人的文字,形容最多的一個詞:平淡沖和,想必也是最貼切不過。上承明清小品文文風的周作人,更是喜歡綠茶,也是必然。茶的甘醇與文之幽深,兩者之間,總是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系。一個喜歡喝茶的人和寫作的人,只有在放下世事的繁雜,卸下盔甲,抖落塵埃,借一壺清茶,與三兩好友,在剎那中體會永恒之后,寫出的文字才能動人。

周作人所談論的茶人茶事,不僅僅是學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這些文字卻承載了他的茶世界,或苦澀,或雋永,從局部到全面,從點滴到汪洋。
從不相信自己能根據只言片語,就能還原他的整個茶世界,但還是借助幾篇文章來探秘,去探尋文字背后的深情,去和遙遠的他,進行對話。選取的五篇文章《關于苦茶》、《茶之書序》、《茶湯》、《喝茶》、《再論吃茶》,算是作為一個窗口,嘗試在這個窗口向靈魂深處探望,對苦茶庵主人的內心世界做一個觀照。
一、今世雖不出家亦不打誑語
在50歲那一年,周作人給自己寫了兩首打油詩,發表在林語堂主編的《人間世》雜志上,現在可以抄錄如下:
《五十自壽打油詩》其一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街頭終日聽談鬼,窗下通年學畫蛇。老去無端玩骨董,閑來隨分種胡麻。旁人若問其中意,請到寒齋吃苦茶。
其二半是儒家半釋家,光頭更不著袈裟。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徒羨低頭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談狐說鬼尋常事,只欠工夫吃講茶。
詩的風格一向是周作人,文章刊出之后還在上海文壇引起了風波。因為這事,周的一個很熟的朋友給他帶了茶,苦丁茶。《關于苦茶》一文是很有“知堂體”特色的文字,用心在“寫話”而非作文,平淡而親切,態度始終相當克制從容。雖然是由風波所引起的緣由,但行文還是很克制,而沒有對自己進行太多辯解。行文就是按照周作人文章一貫的“套路”,寫出緣由之后,就開始考證了“苦茶”一番,引用了很多的資料。

但是最能表達作者自己態度的,還是結尾的這段話:許多東西都可以代替茶,咖啡等洋貨還在其外,可是我只是感到好玩,有這些花樣,至于我自己還是只覺得茶好,而且茶也只是以綠茶為限,紅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這也別無多大道理,單因為從小在家吃慣本山茶葉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進茶葉去,吃慣了就成規矩,如此而已。對于茶有什么特別了解,賞識,哲學或主義嗎?這未必然。一定喜歡苦茶,非苦茶不喝么?這也未必然。
通過對茶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態度。今世雖不出家亦不打誑語,有些許慍怒,但又不是言辭激烈地攻征討伐。

二、茶事起源于中國,有《茶經》,但沒有茶道
“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應該是禪,是個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得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或一聲“且道”,如棒敲頭,夯地一下頓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寫在《志摩紀念》的一小段話中可以看出,周作人文字或者人生志向,是偏向禪宗的,加之在日本留學,對日式美學有著不一般的情感,對蘊含在日式美學深處的禪宗式的美,更是少不了溢美之詞。周作人也算是最早開始中日文化比較的作家之一。

《茶之書序》是為方紀生翻譯的《茶之書》所作的序言,作者下意識地對中日的茶文化做了比較。
“我把岡倉氏的關系書類都收了起來,書幾上擺著一部陸羽的《茶經》,陸廷燦的《續茶經》,以及劉源長的《茶史》。我將這些書本胡亂的翻了一陣之后,忽然地有所悟。這自然并不是真的什么悟,只是想到了一件事,茶事起源于中國,有一部《茶經》,卻不曾發生茶道,正如雖有《瓶史》而不曾發生花道一樣。這是什么緣故呢?中國人不熱心于道,因為他缺少宗教情緒,這恐怕是真的,因此對于道教于禪也就不容易有更深的了解罷了。”
“茶道有宗教氣,超越矣,其源蓋出于禪僧。中國的吃茶是凡人法,殆可以稱之為儒家的,《茶經》云:”啜苦咽甘,茶也。‘’
“中國人未嘗不嗜飲茶,而茶道獨發生于日本,竊意禪與武士之為用蓋甚大。西洋人讀書之書固多聞所未聞,在中國人心知其意未能行,猶讀語錄者看人坐禪,亦當覺得欣然有會。”

道,是一種日本民族的性格,喜歡把什么都上升到“道”的高度,茶道、花道、香道、書道、劍道,而相比他的好多“道”的老師,中國倒是喝茶、插花、聞香、書法、舞劍,但沒上升到“道”的程度。之前自己一直不得其解,讀到上面的文字的時候,便豁然開朗。我們確實不像日本形成了相對單一的宗教,也沒有像日本一樣存在著穩固的武士階層,所以才不會將一些生活化的東西程式化、不會對程式化的東西做一個有序地流傳,所以才出現有《茶經》,沒茶道的局面。(作者:找茶)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