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適飲的特性,讓茶這個傳統飲品呈現復興之勢。讓人們追逐的除了喜茶等一眾新式時尚茶飲,還有古樹茶。而茶友們的體驗,也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品飲,跑上茶山、身體力行地去了解一片茶葉,一棵茶樹,探尋一杯好茶的源頭,以及背后的風物,正在成為一種流行。
價格每年都在漲,購買者多看好其保值性
對于上茶山的興盛,茶行業資深從業者、古樹茶品牌“寸板齋”的創辦人陳先生認為,除了交通變得便利,也與當下人們品茶水平整體提高有關,“大家開始追求更有韻味、更健康的茶,也愿意為此花更多錢。”
而近年來,古樹茶的價格每年都在漲,原料是最直觀的反映,“據我觀察,近年原料的漲幅平均在10%左右,一些名山頭漲幅最高50%。”陳先生說。對于這種漲幅,有人認為“讓茶背離了作為日常飲品的本質”,但陳先生認為有其市場的合理性,“因為物以稀為貴,而古樹茶能存放的特性,某種程度上也能對抗通脹,起到保值效果。”
也有茶友干脆自己上山尋茶、做茶,寸板齋老板陳先生便是一枚發燒友,他說希望能為茶友尋到高性價比的好茶。如何做到?背后有套獨特的選茶方法,“一般人喝茶喝出新鮮甜滑就可以,但我們會更重視一款茶未來的存放、飲用效果。”另外,除了去布朗山、冰島等名山頭,也會到不太知名的山頭尋找茶原料。
云南有兩個出名的女人,一個是跳舞的楊麗萍,一個是人稱“茶媽媽”的杜春嶧,1966年至今事茶半個多世紀,是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據說這兩個云南女人相識后便惺惺相惜。由杜春嶧創辦的瀾滄古茶最近舉辦景邁春茶發布會,便請來了楊麗萍的親傳弟子、鼓王蝦嘎助陣,身體與鼓點融為一體的表演,野性又自然。
這股山野氣,也是景邁古樹茶的特色。所謂“高山霧林出好茶”,古茶樹大都分布在深山里的山寨周邊,呈現著一種野放的文明。天生天養的自然生長,也使得茶的營養和口感都更豐富。景邁茶區位于瀾滄古茶中游,是世界茶樹源產地的中心地帶,有著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以前不做宣傳、沒人認識,很糾結很郁悶,覺得這么好的茶都沒人知道;之后宣傳推廣了,人們知道了景邁山的花香蜜香,來的人也多了。”茶媽媽說。
由于資源有限,市場需求巨大,這里的古茶樹也開始被搶采、強采,“采得越來越多,茶的后勁兒開始不足。”茶媽媽說,景邁每年都會發現幾十棵甚至上百棵死去的古茶樹。為此,瀾滄古茶于2015年選取了樹齡古老、生長狀態佳的4000多株古茶樹進行專門養護,三年不做采摘,到了今年開始養采結合。而此次發布的新品“春億”的原料,便取自這片養護的古茶林。“今年我感覺味道又回來了。”
跑茶山的興起
上茶山的人急劇增多,也就是在這一兩年,去年有報道將其形容為“他們把班章村擠成菜市場,將易武堵成帝都”。除了每年都會來尋找好原料的茶商、發燒友,還加入不少“新貴”,有茶專業的學生,有剛對茶文化感興趣的入門者,也有只是將此當做旅游的。廣州的陳先生是名“發燒友”,2014年開始上茶山,前不久才從云南回來,“今年感覺跑茶山的的確多了很多。”
瀾滄古茶2009年開始推出“回家之旅”,最初兩年免費,也只有極少數人參加,但今年參與的大概有七八百人,“人們體驗茶的方式正在變化,來這里不只是喝茶,也順便體驗云南本地的文化。”一位相關負責人說,即便要掏點錢,他們也樂意稍微辛苦一點,來這里進行深度體驗。參與到此次行程中的馬女士說,聽了無數次的蘭香蜜香,這次終于在參觀茶葉初制時體驗到了,“進到這里,入鼻就是一股濃烈的植物清香。”

古樹茶的辨別之道
市場上的古樹茶越來越多,各種“冰島”“老班章”,哪個才是真?目前并無統一的國家標準。發燒友兼資深從業者陳先生說,目前業內的共識是樹齡在100年以上的都叫古樹茶。對于普通茶客,他建議購買時一定不要被品牌故事沖昏頭腦,最核心的還是要回到產品上,“可以先對茶山的原材料價格有個了解,把價格低到不合理的過濾掉。”另外也有幾個基本的判別方法,第一看條索是否粗壯,其次看茶入口是不是順滑不苦澀,以及茶的底料是不是夠肥厚、有韌性,不是一弄就爛掉了,“但最重要的還是多喝多品,能喝出古樹茶特有的韻味、回甘和層次感。”原題《上茶山,體驗一杯茶背后的風物》(作者:董滋,來源:羊城地鐵報,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bjzkbk.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